位置: 首页 > 奇门起局 > 茅山道人法

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

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

CHINA 从 考 古 材 料 看 明 代 茅 山 “九 老 仙 都 君 印 ” 钤印 风 俗@忖皓田“九老仙都君印”钤印的考古发现当前考古所见的明代“九老仙都君印”印 文,多为钤于江苏地区明墓出土的织物之上。根 据笔者所搜集的材料来看,刘鉴墓、毕宗贤墓、 常州市怀德南路明墓出土的三件织物上印文较为 清晰,可以辨识;武进王洛家族墓中的两件 , 一 件印文较为模糊,一件未曾刊布。李威对武进王 洛家族墓中的两件实物进行观摩后认为,这两件 印文应为“九老仙都君印”。1慕占雄、周兴对 印符尺寸、钤印位置、材质等特征进行推断后也 得出相同认识。=从当前发现、研宄来看, “九 老仙都君印”印文的发现,年代最早者为明弘治 七 年 ( 1494)的毕宗贤墓,最晚者是明嘉靖十九 年 (1540)的王洛之妻盛氏墓 附葬。2 0 0 4年,江苏省常州市广成路发掘清理明 代浇浆墓,其中 Ml 墓主为明奉政大夫、登州同知 毕 宗 贤 (卒于明弘治七年),出土印有“九老仙 都君印”的布帛。报告中描述: “出土布袋1个 ( Ml : 9 ) 位于墓主胸口处,布袋内为发黄的印 符 (图 1_2),布上盖有朱砂的道教符印‘方老 仙都君印’,使用莲丝纸做衬纸以保护印符。

棉 布印符为正方形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边长37厘米,印章盖在中心, 呈正方形。此印符放置在胸口……” 1报告对印 文辨识为“方老仙都君印”,但应是“九老仙都 君印”,其印文形制与刘鉴墓的印文相似。2002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鼓楼南路文 峰桥西南发掘清理夫妇合葬浇浆墓,其中 Ml 墓 主 为 刘 鉴 (卒于1520年,葬于1523年 )。报告 描述在墓中出土的棉布长衫胸前缝缀一块仿补 子的方形白色棉布,上有红色印文。仿补子宽 48. 5、高48厘米,腰带长392、宽9-10厘 米 (图 一)。4据图片释读, “仿补子”上的红色印文 为 “九老仙都君印”。2005年,常州市区怀德南路发现的两座明 代浇浆墓中也有类似发现,但因无墓志出土, 墓葬确切时间及墓主身份待考。与前两者相似, Ml 墓主人的胸口放置的衣服中发现有一块折叠 整齐的正方形棉布,布长27. 5 厘米。棉布中央 稍偏上的位置盖有朱砂印,印长6. 2、宽 6. 5 厘 米,报告中对其描述为“印符”并认为印文应 释读为九叠篆书的“九老仙都君印”。5此外,1997年,武进横山桥镇发现的明代 王洛家族墓中出土印符两件,印文尺寸相近、 均在织物上钤印。

但是由于保存不佳且仅一件 ( Mlb :33)有图,字迹无法辨识。如上所述, 前人研宄认为,武进王洛及其妻盛氏墓所出的 钤印织物上的印文也应为“九老仙都君印”。从当前发现的随葬有“九老仙都君印”印 符的明代墓葬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常 州 (武进隶属于常州)、泰州两地与 茅山相距不远,且奉道信教传统浓厚。/5史 敝 马 知 i f r1.刘鉴墓印符 2.毕宗贤墓印符 3.常州怀德南路明墓印符图 12. 毕宗贤墓、王洛家族墓、常州怀德南路 Ml 、刘鉴墓均为浇浆墓;随葬品中丝织物众多且 精美,有金银器等贵重物品随葬。以存留的墓志 信息可知,毕宗贤为正五品官,王洛为正三品, 刘鉴为处士。3. 发现的印符存放位置较为一致,均在胸 口处且额外衬以布、纸加以保护。这也反映出墓 主人对此物十分重视。由此可见,随 葬 “九老仙都君印”印符并 非个例,而且随葬的时间相近、分布地域集中于 明代南直隶地区,使用者是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 社会中上层阶级。裔 |道 教 文 献 所 见 的 “九老仙都君印” | $(一)‘ _九老仙都君印”的历史发展 “九老仙都”一词始见于六朝《十洲记》。 自南北朝以来,九老仙都以最高神明的地位出现 于道教典籍并且逐渐与上清派相联系,如南朝陶 弘 景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北 朝 《无上秘要》 等典籍确立九老仙都在神系中的地位;南北朝留 存的早期天师道《正一出官章仪》中 “九老仙都 君”位于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之后。

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

此后 道书典籍承袭此说并予以发扬。对《道藏》所见“九老仙都君印”做梳理可知, 九老仙都君印在宋代灵宝派道士金允中、王契真 等人编撰的道书中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使用方 式、阐释法印功能等具体问题都有所规定。1. 拜章进表所用。如 《上清灵宝大法•九 老仙都印说》提及: “太清正一之道,乃玄元后 圣付正一天师,有拜章之仪。用九老仙都印者, 以太清同生入(八)老,尊是太上为师。故弟子 上闻于师,以九老仙都印自章首再拜。” 6蒋叔 舆 《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提 及 “应章表并用九 老仙都印”。7在宋元间灵宝派斋醮仪法集成《灵 宝玉鉴》中有相似记载: “有拜章之仪,用九老 仙都印,以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为师,故弟 子上闻于师,故用九老仙都印。”2. 正一法箓用印。 “惟正一法箓用九老仙 都印,灵宝法箓用通章印。” 83. 随身佩戴,以防不测。 《上清天枢院回 车毕道正法•上清九老仙都之印》提到: “夫上 清九老仙都印者,佩之入山,狼虎精怪自伏 ;遇 过江河,风雨顺济。可管天下洞府仙官。若佩其 印,兵不能害,虎不能伤,水不能溺,临大危难, 必有善生。常人佩之,寿命延长,伏诸邪鬼,百 恶不侵。

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

及治小儿夜啼、惊风。”9上述材料可见,: « -u ru. huvst. o rj.备 翁CHINA 辽 博 藏 《周文英作诗志传》跋 (图片选自杨仁恺《对孙 过 庭 〈千字文第五本〉及其他诸作的初步考察》. 《文物》 1979年 第 10期)“九老仙都”作为道教法印的出现、流行与宋代 诸道派的发展紧密关联。在两宋时期,逐渐确定 了该印的形式定制、功用阐释并借助典籍以延续 传承。但诸印在名称、印式上存在差异。王契真 《上清灵宝大法》中称该印为“九老仙都印”; 蒋 叔 舆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也与此相同,但 是,在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中又称作“上 清九老仙都之印”;宁全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赵 道 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谢 守 灏 《混元圣 纪》中称作“九老仙都君印”;刘大彬《茅山志》 中记载宋代茅山上清派道士刘混康曾受宋徽宗所 赐 “九老仙都君玉印”。对比王育成先生编著的 《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中此印不同类型的印文可 以发现,宋代典籍所见的印文多为符篆体,而考 古出土的印文为九叠篆从考古材料看明代茅山“九老仙都君印”钤印风俗,二者在字体上差别十分 明显。(二)茅山道派与‘ ‘九老仙都君印”茅山元符万宁宫所供奉的“九老仙都君印”, 即 是 《茅山志》 《茅山元符观颂碑》所记载的宋 徽宗所赐“九老仙都君玉印”。

但是在宋代文献 记载中缺乏对此印形制、篆文的具体记载。而在 此后的朝代更迭中,此印几经流转,从而增添了 诸多疑云与神秘色彩。九老仙都君印于宋徽宗时赐予茅山茅山道人法,到 元至元十二年( 1275)兵马渡江之时,翟宗师 将 剑 、印藏匿,此后印剑暂失。至元十六年 ( 1279), 许宗师寻得法剑却不见玉印;延祐 四 年 (1317), 偶然寻回此印(即玉兔寻印之 说),但是随即剑、印被收归行省,后元帝于当 年下旨方才发还印剑。元明之际,九老仙都君印又经波折。依 《茅 山志》所载,印、剑被封于内库,在洪武十二年 ( 1379)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因天旱无雨茅山道人法,朝廷派 人上山请茅山诸法师建坛祈祷,随后法剑才再度 发还茅山镇守。在辽宁省博物馆藏《周文英作诗志传》上 题有上清天师陈天尹前后两次观款并钤“九老仙 都君印”。根据后附有洪武十三年(1380)汪中 的题款来看,陈天尹用印的时间不晚于洪武十三 年。同时,与上文所提洪武十二年内库发还印、 剑一事时间相符。就此而言, “九老仙都君印”及法剑作为 茅山镇山之宝,其地位尤为尊崇。不仅是重要的 道派象征,而且也是传度法箓、建坛施法所必需 的法器。自明初发还茅山,随即出现于茅山道人 的交游活动与日常法务中。

“九老仙都君印”与明代社会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大明玄教立成斋醮 仪范》认为: “僧有禅有教,道有正一,有全真。 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己。教与 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 厚风俗,其功大矣哉。”因此,明代官方对正一 派多有肯定。社会中上层阶级的支持对于茅山道派在有 明一代的发展至关重要。明初,茅山宫观楼阁凋 敝破畋。随着时局稳定,茅山陆续幵始修葺宫观、/5史 i l 彐 知 i 只兴办法务。在 《茅山志》 《句容金石志》中收录 有众多关于茅山宫观重修、重建、募缘的碑文。 而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多是明代南直隶地区 的勋臣贵戚、地方大族、朝廷官员以及富商大贾。 此后,茅山道教的长期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广大信 众的供奉与支持。茅山不仅为“三山符箓”重镇,而且也是道 教洞天福地,吸引诸多文人墨客前往游览。明南京 礼部尚书乔宇曾为茅山撰写《三茅山积金峰玉皇阁 记》,还留有《游三茅山记》一文,其中有对“九 老仙都君印”的具体记述。此外,在其他明代文人 的游记、小说等书中也屡有“九老仙都君印”出 现,如都穆《游善权洞记》、 《戒菴老人笔谈》、 《海内奇观》、 《图书编》等。

同时,以上诸文均 对 “九老仙都君印”的篆文、材质、尺寸详加记 录,并且将其与法剑共称为“镇山之宝”。在明人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 记通俗演义》中,进一步将“九老仙都君印”祌 化并赋予诸多神秘色彩,进而延伸出许多玄幻故 事。这扩大了“九老仙都君印”在市井坊间影响。如前所述, “九老仙都君印”在道派中地位尊崇,对于道士、信众而言具有无上威信与法 力。同时,自明初印剑发还茅山之后,通过众多 文人、香客的传播渲染,扩大了 “九老仙都君 印”在明代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尤其以茅山所在 的南直隶地区最为流行。但因为有机质难以保 存,所以当前所见“九老仙都君印”钤印实物少 之又少。辑 丨 余 论 丨 誇明代社会道教信仰逐渐世俗化,道教思想、 法事仪轨与民间社会生活结合越发紧密。茅山作 为符箓道派之重镇,随着明初以来宫观楼阁的多 次重修新建及统治者的青睐,其规模逐渐扩大, 辐射影响明代南直隶地区,受众从勋臣贵戚到民 间百姓均有。同时, “以印为证”的传统思想观 念得以承继,信众敬香供奉、钤印存证的风俗逐 渐形成惯例。因此,明墓中以钤有“九老仙都君 印”的织物随葬应是民间风俗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的结果,反映出墓主以此印为生前崇道修行所做 功德的凭证,并希冀死后得到神明庇佑、超脱飞 升的意愿。

(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 ---------------------------------------------------------------------------------------1 . 李威: 《“九老仙都君印”钤印织物考释》, 《东南文化》 , 2 0 1 7 年第 6 期。2 . 慕占雄、周兴: 《试论江苏泰州明代刘鉴墓发现的道教印符》, 《宗教学研究》 , 2 0 1 9 年第 1 期。3 . 常州市博物馆: 《常州市广成路明墓的清理》, 《东南文化》 , 2 0 0 6 年第 2 期。4 . 泰州市博物馆 : 《江苏泰州明代刘鉴家族墓犮掘简报》, 《文物》 , 2 0 1 6 年第 6 期。5 . 常州博物馆: 《江苏常州怀德南路明墓犮掘简报》, 《文物》 , 2 0 1 3 年 第 1 期。6 . 王契真: 《上清灵宝大法(一 )》, 《道藏》第 3 0 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 1 9 8 8 年,第 9 0 页。7 . 蒋叔舆: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道藏》第 9 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 9 8 8 年,第 6 5 7 页。

8 . 金允中 : 《上清灵宝大法 (二 )》, 《道 藏》第 3 1 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 1 9 8 8 年,第 4 0 0 页 。9 .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 《道藏》 第 1 0 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 9 8 8 年茅山道人法,第 4 7 3 页。39 •» at. .onj. cn

奇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