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奇门起局 > 茅山道人法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早期的道教仅在民间流行

如果说早期张角、张鲁活动于下层民众中,张角的太平教与农民起义相结合,起到了宣传和组织农民起义的作用。他的政治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推翻“苍天”(东汉皇朝),代之以“黄天”(农民起义军的政权)。

现存的《太平经》,大概就是于吉、张角所奉的《太平清领书》的流传本。其中有些地方还可窥见一些当时太平道反对剥削、压迫,均贫富的思想。

说:“世上所有的财物都是天地供养世人的,但有些家里却如同仓库里的老鼠,独占了这些粮食,要知道这些粮食是仓库的食粮,而不是老鼠所独有的”

“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经》 。

而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设置“义舍”,也与这种“救穷周急”的思想不无关系,而且是提倡下层劳动人民互助、互济的具体体现。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那么道教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与同时期的儒,外来的佛教相提并论,成为本地盛行的本地宗教呢?

道教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后,登上大雅之堂

这归功于魏晋以后的葛洪、寇谦之、陆修静等道教信徒的努力,这些信徒改造了早期的民间道教,形成了统一的教义、教理、戒律、科仪、经典,道教的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的道教逐渐开始走上成熟发展之路。道教的理论学说也开始体系化。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理论家,最有代有人表性的是葛洪,他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道教思想体系。之后,在南朝梁代陶弘景又发挥了道教的思想,在道教历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葛洪生于一个笃信道教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葛系,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鸿胪,父亲葛悌而是西晋时期邵陵的太守,叔祖父葛玄是左慈的徒弟,会行符,和各种奇门遁甲之术,因在某海岛偶得仙书,而升天于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是一位道教弟子,后世道教徒称他为葛仙公。葛玄以其道术传郑隐。葛洪起初从郑隐学道,以后又就鲍玄学道。葛洪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道教理论和道术;外篇五十卷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等,属儒家,是政治伦理方面的著作。此外,葛洪尚有《神仙传》、《枕中书》、《隐逸传》,以及有关医药等方面的著作多种。葛洪竭力把道教教义与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结合起来,以此他猛烈抨击张角等所开创的,反映下层人民要求的初期的民间道教为“邪道”、“鬼道”等。

葛洪对道教理论学说多有发挥。在宗教信仰方面,葛洪虚构出了一个上神“元始天真”,先于天地万物都存在的远古上神,比盘古还先出生,并论证了神仙的存在。则主要发挥了《老子》的关于“玄”、“道”、“一”、“无”等宇宙本原的思想,以论证得道成仙的学说。

葛洪是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学家,提倡服食丹药寻求长生成为神仙。所以他特别注意炼丹术的研究和医药学的研究。他希望炼出神药、金丹,使人服食后能长生不死,肉身成仙。如他说:

大意是“五谷能养活人,人吃五谷就可以生存,不吃就会饿死,而道家提炼的上品神药,为什么说对人的好处是五谷杂粮的一百倍而多?因为金丹是百炼之物,集日月之精华,即使埋在地下也是千年不朽。所以,人吃了灵丹,便可以长生不老了”又说:

“吃仙丹,让人延年益寿,与天地同帮、日月同辉,腾云驾雾,升天入地无所不能。”

(《金丹》)这完全是一种宗教神学的说法了。所以现在很多古方、药都传说是葛洪研制的。虽然他对医药学和炼丹术的研究,对我国古代医药学和化学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同时也把道教带入一条左道,这也是后来与佛教相争过程中落入下风的原因之一。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肉身成仙几乎是一种臆想,一个人在今生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无法让其他人睹“肉身成仙”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想法。再则,炼丹的成本太高了,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能承担得了。要么是大富人家,或官员和皇帝了。无论是官员还是皇帝,如果一门心思想得道成仙的话,必然会误了正事,为社会所不耻。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结果,和过高的门槛引起的。

而佛教恰好就避开了这两点,提倡万物皆可成佛,把人的生命分成了往世、今生和来世。今生的幸福是往世的福报 ,今生的痛苦则是为来世的修行,反正不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人们虽然也无法看到直接的结果,但心理上可以接受。

到是隋朝开国皇帝对佛教就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

南朝陶弘景, 对道教进行了更为系统化的建设,他开始参与了相关国家政治活动。在肖衍要夺取北齐王朝政权的时候,陶弘景派弟子支持肖衍,表示要援引图谶,从舆论上说明天下归梁是大势所趋,让肖衍的行动变成天命所归,而获得其他人的支持。肖衍非常赏识陶弘景。肖衍接位成梁武帝后,每一次国家有征讨大事的时候,都会派人去茅山向陶弘景咨询,也因好此,陶弘景便有了“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在道教史上影响是就茅山宗派的开创,后来称之为“茅山道士”,港片里林正英扮演的角色就是茅山一派。陶弘景撰写道教相关著作很多,主要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真灵位业图》等。

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所以在很多茅山道观中,一般都会建有佛、道二堂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提倡佛、道双修。在现代很多武侠小说里都

他的另一贡献就是按照儒家所倡导的世俗社会的等级秩序,建构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到今天咱们阅读《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话小说里面,跳出五行三界之外还有一个完整的神仙级别的社会体系,

大意是“即使都是神仙,神仙也会等级的,而且级数还不少。”

陶弘景把道教所信仰的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共分了七个等级,如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划为第一等级,把玉晨玄皇大道君划分第二等级以为,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的神仙则是第三等级,到了第四等级,则是我们熟悉的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等等,从而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神仙谱系。况且还不排外,把佛教归化成西天极乐之界,与仙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是道教史上的一个创举,影响不小。

同时,他又以神仙世界的等级品第,反过来论证世俗社会分别贵贱、高低的合理性,形成一种宿命论。因为有了这些体系,才有后续的八仙之类的角色神仙出现。

除此之外,陶弘景还在《甄命援第一》里,提出

“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

即道生元气生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想,意在解释老子的《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茅山道人法,三生万物。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陶弘景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炼丹家。在中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学上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药物学上,他著有《本草集注》,对七百三十种药进行

“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诏时用土地所出”(《华阳陶隐居集》卷上《本草序》)。

是以后唐《本草》的蓝本,古代药物学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还研究过天文学和地理学,又相传他还造过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用机械拨动,与天象相会合。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割据对峙,不相通问,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南北各立不同流派。至唐朝,与政治、经济的统一相适应茅山道人法,佛教、道教的南北流派也有融合、统一的趋势。

唐高宗至玄宗开元期间,为唐朝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其间著名道士甚多。如有深受高宗礼遇的潘师正,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大量吸收佛教的理论,以充实道教。所以,唐代道教在宗教理论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

成玄英以道教宗教观点注释《老子》和《庄子》,他的重点在阐发所谓“重玄之道”。“重玄之道”本于《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一语。

在一部分道教徒看来,《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即“重玄之道”,是求道成仙的要诀,是《老子》论“道”的精义所在。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成玄英在道教的教义上做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从宗教神学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补充,目的还是为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求道成仙也不必脱离世俗的生活享受和政治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而已。

这套理论,当时也适应了一部分封建统治者既想长生不死,永远享受世俗的生活,又想以清高超脱自居的要求,所以它深得统治者的欣赏。唐高祖的儿子道王李元庆,就曾特地派人去向他请教所谓的“大义”。

道、佛之间的矛盾和共处从来没有停止过

佛教与道教都是宗教,在宗教教义和理论方面,有着互相学习、互相吸纳的一面,根本教义上又存在着差异和矛盾的一面,有时为了争夺各自的宗教地位而互相攻击,造成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佛道两教的斗争,其实就是争政治地位和教徒。

佛道两教互相吸取和融合的情况,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佛教最初传到中土的时候时候,在汉代人们心目中,与我们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差不多,视为当时流行的某种道术之一,因此人们称佛教为“佛道”。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最初人们对佛教与道教之间的概念也是非常模糊,喜欢用中国的神仙思想理解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楚王刘英就既“诵黄老之微言”,又“尚浮屠(佛)之仁祠”。桓帝则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并祀两氏,显得很搞笑。

但佛教与道教在教义教理上,存在着许多根本不同的思想。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以人生为空幻,生既是死,死亦是生,生死无常,所以主张用“无生”,追求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的境界。

道教则主张“不死”茅山道人法,追求养生延年,长生不老成神仙。在宗教修炼方面,佛教偏重精神解脱,道教则重炼形。然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也开始注重养神的。如《西升经》中说:

“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后来的道教更主张形神双修。同样,佛教中也有注重养生,不吃三荤五厌,“八戒”一词就是如此产生的。

道教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适应了中原文化之后,开始摆脱汉代依附道教的情况,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两大宗教各自为了争夺自己的宗教地位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西晋发生了道士王浮与佛教徒帛远的争辩,王浮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而作《老子化胡经》,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以佛为道教弟子,贬抑佛教,以此开启了历史上的佛道两教之争。

而佛教则凭空捏造了所谓

“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这么一说,把儒家的孔子、道教教主老子,都说成是佛的弟子等等,都在相互贬低对方而抬高自己。

因此,佛、道、儒在中华大地上就这样相辅相成的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下来。

奇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