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奇门起局 > 置闰法

农历几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

农历几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

农历的由来是什么?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 。

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农历几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而是阴阳合历 。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

扩展资料:

农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农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农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农历几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农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 。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 。而阴历事实上只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农历

中国农历是谁创造的?农历的发展历史:

农历最最最开始(三个最以表尊重)是叫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故称“黄历”

到了禹(夏朝的开国明主)时期,一个叫【万年】的人改编成了“万年历”又熟称“夏历3.西汉时期“太初历”,大的改动 。加入天干地支,第一次改革 。4.南朝齐“大明历”祖冲之撰,第二次大的改革,引用“岁差”概念,计算的更加准确5.唐朝,“戊寅元历”博仁钧和崔善为创,第三次改革6.南宋,”统天历”杨忠辅撰,最精确的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7.元朝,“授时历”许衡,郭守敬撰,第四次大改革8.清朝,“时宪历”又称崇祯历,(崇祯历没颁布明朝就没了,清朝改名为时宪历)废“平气”,采“定气”第五次大改革 。#. 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新历法,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参与编译,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出《崇祯历书》 明灭,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删改至103卷呈进清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后改为“时宪历”至此沿用至今,*. 所以农历是中国人发明的 。*参考资料:中国历法

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是什么?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

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 。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 。

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地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地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

岁首:现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 。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 。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 。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24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

【农历起源】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农历

我国农历的起源农历置闰法,可以追溯到黄帝历 。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把蚩尤打败,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 。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 。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 。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的周期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将一个太阳回归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 。

农历又叫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 。农历是阴阳合历,其年份有两种,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是十三个月 。把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

中国农历起源于何时?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农历置闰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即: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立春 - 立是开始的的开始 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小满 -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夏至 -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 秋季的开始 。处暑 -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 昼夜平分 。寒露 -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 冬季的开始 。小雪 - 开始下雪 。大雪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是什么?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如下:

农历,以前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

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

农历的优点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农历置闰法,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

奇门相关内容